|
|
|
共建布依小康村 同游仙境鲁布革 ——布依族黄礼波谈改革开放40年本村发展新变化 |
作者:admin 日期:2018/12/9 22:27:55 文章来源:中华布依网 |
共建布依小康村 同游仙境鲁布革 ——布依族黄礼波谈改革开放40年本村发展新变化
[注:黄礼波为鲁布革三峡景区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
1978年12月18日,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出20世纪中国的最强音“发展才是硬道理”。40年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国眼睛注视着“中华巨龙”在腾飞,光耀世界。云南布依族同胞同全国各民族同胞一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布依学会的关心支持下,团结一心,克难攻坚。跟党走,奔小康。百花盛开、硕果满园。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的贡献,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曲靖市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村,就是改革开放中“团结进步,和谐发展”新变化的缩影,一支绽放在云南东大门的奇葩。97%农户已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幸福的生活。鲁布革布依小康村已成为当今天下游客逍遥游的人间仙境。
一 革命薪火 相传鲁布革
当年布依多人才 投身革命烽火台 薪火相传千万载 再铸辉煌向未来 ——布依民歌 我的老家鲁布革村,位于云南省罗平县钟山乡南面,居住的都是布依族。鲁布革是布依族语,“鲁”是指“柳树”,“布”是指“井水”,“革”是指“村寨”,意思是指“山清水秀的布依族寨子”。寨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仅一河(黄泥河)之隔与贵州兴义市隔河相望。鲁布革村繁衍生息至今清康熙元年(1662年)开始有人居住。 布依民族是古代的越人族群,“钺”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布依先民就以这种兵器命名,后来史书中出现的“百越”,就是布依族人的最早记载。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通用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传统节日有农历的“二月二”、“三月三”、 “四月八”、“祭老人房”、 “六月六”、“尝新节”等,在鲁布革村表现最为突出的布依风俗是“一家有事,全寨帮忙”,民风淳朴,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鲁布革村委会现辖5个自然村,现有农户318户,人口1210。(那益71户,292人;凉合107户,467人;松树林30户,90人;中寨98户,317人;石岩脚12户,44人.)載止2017年12月,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155人,其中已脱贫户34户122人。未脱贫户13户33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为2.73%。符合国家小康生活标准。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时,鲁布革村仅有36户,139人,在党组织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寨子里就有16位同志在朱家壁、任学源同志的带领下参加革命,其中有5位同志在丘北革勒战斗中光荣牺牲,是他们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雄名字,解放后被人们刻在了烈士陵园的墓碑上,同时也深深的印在父老乡亲的心里。剩下的11位同志继续团结起来参加江防队和党的地下活动,永远跟随共产党、永不叛党、不叛国、坚持革命取得胜利,为建设新中国和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在旧中国,正是有了许许多多这样最基层的党组织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默默奉献,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1964年,鲁布革村的第一个退伍兵、老共产党员董自排,利用在部队所学的知识,建设了一个小型的水轮机发电站,解决了几百人的照明用电和碾米磨面的重大难题。因为有了像董自排同志这样不懈努力的老党员,所以鲁布革寨子在罗平境内,继板桥之后,第三个用电灯照明的村子。这件事如果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在新中国刚成立初期,那份艰辛可想而知,群众投工投劳,购买机械部件的钱则需要卖掉生产队的几头大耕牛。为了村民能用上电,董自排曾多次进行实验,经常往返于云贵两省之间购买机械设备,请技术人员进村来安装调试,大年三十还在贵州兴义购买材料,目的是希望人们能在春节的第一天就能用上电灯照明和碾米磨面,让劳累了一年的乡亲们轻松愉快的过好春节。在董自排等人的辛苦劳作下,大家终于告别了昏暗的煤油灯,用上了明亮的电灯,在电灯亮起的那一刻,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欢呼起来。老共产党员董自排同志用智慧和汗水,为鲁布革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名载青史。 党的革命薪火在鲁布革村世代相传,党员队伍一步步发展壮大,到现在共有党员40人。他们在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战斗中,战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成为乡村最可爱的人。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为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发挥积极的作用,贡献自己应有的智慧和力量,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共产党员是我们乡村脱贫致富的好带头人。”
二 新水电站 崛起鲁布革
党的光辉照山坡 金山银水鹤穿梭 开发惠民水电站 鲁布革村唱颂歌 ——布依民歌 20世纪60年代初,鲁布革水电站的勘测人员最先来到这里,他们把宿营地设在鲁布革中寨村,水电勘测人员的到来,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大队支书亲自给他们安排食宿,堪测人员在绘制设计图时,就把鲁布革作为水电站的名称。 1982年,我国第一个引进外资、设备和技术的电站——鲁布革水电站的建设者们把现代化的机械隆隆驶进鲁布革,他们的到来,使往日寂静的小山村再次沸腾。他们带来了许多山里人从未见过的东西,让山里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带来了无限商机。 1987年6月,李鹏总理在中国施工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全面推广鲁布革经验”;同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鲁布革冲击》的长篇通讯,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鲁布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名称从此驰誉中外。 1988年,鲁布革水电站下闸蓄水,形成高峡平湖,景色十分优美。建设者们用辛勤汗水浇筑的大坝,把曾经汹涌澎湃的黄泥河给驯服了。 鲁布革水电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引进外资、设备和技术的电站,也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水电站,同时也是第一个由日本、欧美发达国家承建的水电站。它当时是采用国际招标的办法,先有13个国家投标,最后有6个国家中标。鲁布革水电站是1982年开工,1988年第一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1992年工程全面竣工,历时十年,共投资22亿元人民币。工程采用了多项新技术,主要机电设备都从国外引进,基本上反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水电建设的先进水平,整个工程由首部枢纽、引水系统、地下厂房枢纽三部分组成。鲁布革的成功经验,被誉为“大地冲击波”,它辐射了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鲁布革水电站的首部工程大坝,把昔日汹涌奔流的黄泥河水真诚地挽留在这里,形成了今天的高峡平湖。湖水最深处有80多米,水库的容量是1.1亿立方米,水电站的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22亿度。现在,鲁布革水电站已经成为西电东送,调峰调频电厂,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鲁布革水电站截流后淹没了布依人的家园和大面积的耕地,为了支援国家的建设,人们让出了自己美丽的家园。搬迁后失地的部分农民在党和政府的妥善安排下,于1990年12月成立了一个以失地移民为主的移民公司:罗平县鲁布革库区开发公司。党和政府为失地移民描绘了一幅鱼水情深的和谐发展蓝图,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主题思想。公司成立初期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维护鲁布革水库范围的水土流失、库区绿化、清理水库内的杂物等工作,之后逐步投入资金开发鲁布革三峡景区的旅游资源,前景一派美好,人民充满希望,感受党的惠民政策就是好。
三 穷则思变 小康鲁布革
穷则思变跟着党 改革开放播春光 排难攻坚断穷根 共同致富奔小康 ——布依民歌 我们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人,可以说亲历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全过程。打记事起,我所生活的家乡多数人住的是低矮的瓦房,房屋的墙体可谓五花八门,有的人家用木板、芦苇围钉为墙;有的人家用土基、石头砌墙,还有几家住在茅草房里,村里的道路总是泥泞不堪。那时物质生活非常贫乏,连生活常用的火柴、煤油都保证不了,几乎家家在信用社都欠有贷款。除了生产队的耕地,家家还有自留地,由于山坡上到处开荒种地,植被和树木被破坏,广种薄收的耕种模式,还是没有让人们吃饱肚子,站在这个山头,可以清楚地看到对面山上谁在劳作。当时是公社、大队、生产队时期,因为都是公社社员,农民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社员"。集体劳动时统一出工,由队长当天呼喊集合后给男社员和女社员分别派活,不到劳动年龄的孩子们,只能随妇女干些相对轻松的活,工分也相对低些。由于是集体劳作,出工不出力的大有人在,人们一年忙到头,生产队每户分到极少的粮食,都不够一家人吃饱。 集体劳作凭的是出工多少,挣的工分多少来分粮食,由于我的父亲在外工作,哥哥姐姐还要到县城上学,我家的情况更为艰难,出工挣工分的事情就只有母亲一个人负责,没有较强的劳动力,就挣不到更多的工分,到分粮食时自然是最少的,工分不够的还要交“口粮钱”,看到很少的粮食和嗷嗷待哺的孩子,母亲总是以泪洗面。还有更难的事情还在后面,那时人们的观念不是体贴和同情弱小,而有一部分人是专门欺负弱小,集体收割的粮食有时候不是拿回村里分发,而是在山上分发,母亲只有用她那柔弱的双肩连夜一点点把分到的粮食背回家,等把所有的粮食背回家时,天都亮了,第二天接着上工挣工分。我们家弟兄姐妹多,要吃饱一顿饭真是难,那时我刚上小学,家里养鸡、养牛、养猪。一放学,不是放牛,就是给猪割草,总没有闲的时候。穿的衣服总是哥哥姐姐穿小的补丁衣服,只有过年才买新衣服。 1981年,我们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承包到户,为此我还在我家的柱子上写下了几行小字,以示我家有田地了。土地承包到户后,我们家一年收成的粮食才够吃,后来科学家袁隆平同志研究的杂交水稻推广种植,我们家一年的粮食才有富余的。有了粮食,就可以多养几头猪,到过年的时候就可以杀年猪,还可以把自家养大的牲畜赶到集市上去卖,家里开始有余钱。后来,哥哥姐姐相继工作,我们都已经长大,家里的日子才渐渐好了起来。 2016年5月,鲁布革村完小,率先圆满完成了学校的“八化”建设,学校的教学楼,体育设施、布依族校服、学生食堂等相关基础设施已经完成,为云、贵两岸的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育扶贫方面的帮扶:幼儿园入园补助300元/年;小学营养餐800元/年,寄宿制生活补助1000元/年;初中营养餐800元/年,寄宿制生活补助1250元/年。
鲁布革村委会现在共有548户,1519人,其中初中文化约占42%,高中约占29%,大学约占17%,初中以下约占12%。 近几年来先后投资1520余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鲁布革村卫生、水、电、路、住房等民生事业。鲁布革村委会活动场所建设投资155.84万元;那益、松树林和中寨村村民活动室建设投资87余万元;中寨布依民族文化广场建设投资22.36万元,停车场建设投资296余万元;中寨、松树林和石岩脚村村中道路、路灯安装、供水工程、污水管网工程、那益污水沟处理、凉台道路硬化建设投资10余万元;五个自然村房屋建设和改造已投资700余万元,后期还将加大投资力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标示牌及特色寨门建设51.54万元。同时,配备垃扱箱、保洁员、保洁工具,大力整治环境卫生,极大地提升了人居环境。 近年来农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老家也在国家精准扶贫、移民避险解困、危房改造、退耕还林等政策的扶持下,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一幢幢崭新的别墅整齐矗立,整个村寨面貌焕然一新。村里建起一个民族文化活动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代表布依族文化元素的铜鼓,广场四周的墙壁上记载着布依族的由来。村庄道路也全部修了宽敞的水泥路,两旁安上了节能路灯,晚上出去串门“亮堂堂”的,再也不用拿着手电筒照路。此外还修建了卫生所,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们有病可医。村内还进行全网络覆盖,让信息资源充分涌流,几乎家家盖新房,户户有电视,人人都使用手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于退耕还林政策扶持和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使村民对土地的依赖减小,由于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大多数人家都用上清洁能源作为燃料,不再烧柴火。之前的荒山荒坡都被绿色的森林覆盖,整个村庄都被森林包围,站在这个山头,再看对面的山头,满眼都是绿色的树木。
四 天下游客 逍遥鲁布革
金狮金猴金象呀 布依人称小三峡 天人合一风情浓 游客逍遥开心呀 ——布依民歌
正像习总书记指出:看得见青山绿水,摸得着家园乡愁。 鲁布革水电站的首部工程大坝高103.8米,大坝连接云贵两省,截断这条凶涌奔流的黄泥河之后,就形成全长19.8公里的人工水库。在沿湖的两岸是奇树环抱,峭壁摩天的绝壁,它有着长江三峡的磅礴气势,但也有自己幽深秀丽的特点,有一种触手可及的亲切感。所以,当地人给这个美丽的峡湖取名为鲁布革小三峡,并成功开发旅游业。 鲁布革三峡景位于罗平县城东南边,距县城46公里,座落在云贵两省的界河――黄泥河上,与多依河相邻。景区全长19.8公里,由雄狮峡、滴灵峡、双象峡组成。两岸青山滴翠、峭壁千仞、雄伟壮观、气势非凡,使人浮想联翩的钟乳石和湖面嬉戏玩耍的水鸟,与在悬崖峭壁间跳跃的群猴相映成趣,和谐自然。“美女梳妆”、“双象饮水”、“万年灵芝”、“大鹏折翼”、“皇阁古榕”、“飞龙瀑布”等景观,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泛舟其中,有忘却尘世喧嚣之感。 黄泥河属于珠江水系,是南盘江的支流,黄泥河也是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分界线。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游历了整个中国的大旅行家徐霞客来到罗平。在穿越黄泥河峡谷时,这位阅尽天下美景的大旅行家,站在鲁布革峡谷边巨大的礁石上,倾听黄泥河水以雷霆万钧之势澎湃而来,那巨大的轰鸣,那生命中的绝响,使这位旅行家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憾,并成为他在云贵高原时最深刻的记忆。因此徐霞客在游记中对鲁布革三峡作了这样的描述:“破崖急涌,势若万马之奔腾……”而今天,鲁布革水电站的首部工程大坝,把昔日汹涌奔流的黄泥河水真诚的挽留在这里,形成了高峡平湖。而这些巨大的变化,是这位大旅行家之前无法预测的。如果说,长江三峡是大家闺秀,那么鲁布革三峡就是养在深闺的小家碧玉。 从县城至鲁布革三峡景区有两条路:一条是从老324国道经金鸡峰丛景区、板桥镇镇政府、以甲克村到鲁布革三峡景区;另一条从大水井乡政府、十万大山景区、芭蕉箐、多依河景区、鲁布革乡政府(乃革村)、鲁布革电站地下厂房外景(贵州地界)、电站的首部工程大坝进入鲁布革三峡景区。 为了当地旅游业的腾飞,拉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地政府大量投入资金开发鲁布革三峡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创了罗平县旅游的先河,从此拉开了罗平旅游的序幕,打破了滇东无旅游的历史,使罗平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罗平县旅游业在鲁布革三峡景区开发成功之后,又相继开发了九龙瀑布景区和多依河景区。 1995年,鲁布革村的布依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朝中,一次又一次迎来了新的挑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大面积种植黄姜和芭蕉芋,收入比过去翻了一翻。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鲁布革村利用紧靠小三峡景区的区位优势,办起了农家乐旅游,让城里来的客人吃在农家、住在农家、体验布依农家风情。品尝农家风味:酸笋鱼、烟熏腊肉、五色花米饭、干酸菜、粽粑等独具特色的风味食品,让远方的客人大饱口福。鲁布革村的农家乐旅游,每年接待上万人,特别是每年布依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这天,到处人山人海,把昔日平静的小山村挤得水泄不通。 客人来多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寨子里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这些年来,游客要进寨子观光多有不便,路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2006年3月,当地政府投资120余万元,通往鲁布革村的全长7.8公里的乡村水泥公路顺利完工,并举行通车仪式。这是一条致富之路、小康之路、幸福之路。有了路,鲁布革村的农副产品、水产品就能源源不断地运出去,外界的旅游车、私家车也可以直接开到寨子里来,或食宿、或垂钓、或对歌、或泼水,体验布依族风情,品味农家饭菜,感受农家生活,让客人乐在其中。有了路,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村民的出行难的问题,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是党委政府为人办的实实在在的好事、大事,这条路的故事,人们将永远铭记在心里。通车典礼刚过,鲁布革村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三月三”,罗平县各机关单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贵州、广西相邻的客人都被邀请到鲁布革村来参加活动,参加布依族人的对歌节。布依族人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远方的贵客 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布依人只有用山歌和米酒来表达对客人的祝福。 2014年9月,为了库区移民产业后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罗平县相关部门领导亲临鲁布革村,开展扶贫攻坚、库区移民避险解困等工作。在鲁布革村,相关领导首先实地察看了鲁布革村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古迹,来到夫妻树下,仔细看了立在夫妻树下的几块古碑铭,连连称赞鲁布革村的美丽风景和厚重历史文化,他们认为: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古碑、古树,布依族文化也是发展旅游的重要载体,认为鲁布革村走旅游扶贫、旅游带动“三农”增收的思路是大有可为,这些举措能够使布依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小康。 旅游发展带动鲁布革村脱贫致富,据统计:村里兴办农家乐13余户,到景区摆摊点300余户,布依族传统刺绣手工艺作坊2家,18人,布依族花米饭制作50余户,小水车手工艺制作3户,旅游从业人员达600余人,年综合收入近8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上万元,真正实现了旅游带动战略和旅游扶贫计划。 我的父母这一代人是比较辛苦的,出生在解放前,生活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初期:经历大锅饭、十年动乱、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在那样缺衣少食的艰苦岁月里,含辛茹苦养大7个娃。等孩子们都长大,日子渐渐好起来的时候,他们却都已经老去,儿女们今天过的幸福生活,他们已经无法见证。 周末回老家,到广场上转悠时,还遇到县移民开发局的住村工作人员一行。他们依然奋战在岗位上,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为人民出谋划策,竭尽全力为老百姓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想起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走访四大文明古国时,用邻国对比时曾描述:在我们中国,凡是有贫困人口的地方,都有共产党的身影,贫困人员有人关心帮助,使贫困人员同样感受到国家的温暖。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袖情系群众、关注民生的为民情怀。有了党的好政策,有了住村工作队的艰苦努力,2020年一定全面建成奔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能够顺利实现。我们坚信,以党的十九大为标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两个"双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未来的改革开放新时代一定会实现。“为什么我的双眼总饱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沃土爱得深沉”
图文/向忠俊(云南省民族学会布依学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编审/典 导
《中华布依网》官网投稿及联系方式 QQ 728814981 邮箱 728814981@qq.com
小说《凤凰折翰》 提醒您关注《中华布依网》官网 二微码,点击即可查看官方内容和转发
|